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骑士”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投身私立大学发展

2018-01-10 学术志

来源 | 学术志(xueshuzhi001)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编辑:学妹


▲施一公,网络图


2018年1月9日,据《中国新闻周刊》独家报道:经多方渠道证实,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已于近日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但仍然保留清华大学教授教职。施一公本人已经确认了这个信息。请辞之后,施一公会全身心投入正在筹建的西湖大学的筹备和管理工作中来。


施一公的请辞或许还让人理想起方舟在2017年12月11日发表的微信文章,他对西湖大学的发展以及施一公本人都提出了质疑。他写到:“施一公如果真的对西湖大学如此有信心,信誓旦旦过五年就赶上清华,怎么还脚踏两只船,还对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恋恋不舍?世界上有哪所一流大学的校长是兼职干的?既然他还没有疯到从清华辞职去专心办世界最好的大学,说明他自己也不相信其梦呓,他不是个疯子,而是个骗子。”


“能经得起多大诋毁,就能经得起多大赞美。”外界的评论可能会让信念更加坚定。


改造社会的浪漫主义情怀


施一公,1967年生于河南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5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十年。2008年全职回国,在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在国外发展非常顺利,为什么要回国?施一公在《开讲啦》栏目中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与选择。“1995年博士毕业,我就想回国。但我还有点不甘心,真要回来,我还想让自己往前走一步。用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是一种浪漫。生命只有一回,要把生命体验到极致。”


但是,刚刚回国的施一公并没有完全适应中国的科研体制,或者换句话说,当时的学术界并没有接纳施一公这个“新物种”。


2010年,施一公联合饶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社论,主要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篇文章引发了中国和国际科研工作者对中国科研体制的关注和讨论。


2011年,施一公和饶毅双双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饶毅发表博文称:“从今以后再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撰文4000字抨击院士选举不公、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排挤,之后,院士选举过程与公正性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2013年,施一公先后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在国内发展一帆风顺,陆续荣获一系列荣誉和奖励。施一公逐渐被中国科学界接受,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改良了中国科学界。


施一公是中国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结构等方向,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上发表接近50篇文章。施一公的科研能力以及组织的科研团队极大推进了中国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在生物学领域,施一公成为毫无争议的领头人。


2017年9月9日,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施一公摘得“生命科学奖”,获得奖金100万美元。评委会给予获奖评语也是对施一公教授科研成绩的一次总结: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除了科研上的成就,施一公还承担了科学界“公知”的角色。他频频在公开场合演讲或者撰写,其中很多内容是对中国教育和科研体制的批判,这种仗义执言的风格,使其发表内容经过各种改头换面流行于网络,甚至被改编为各种金句流行,施一公本人也成为科研界的网红公知。因为这个因素,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已经成为一个“爆炸性”新闻流传于网络。《中国新闻周刊》也评论称:对施一公离开体制不必过度解读,这是人才的正常流动。对于施一公而言,体制内也许未必是大展手脚,施展抱负的最好平台。


为中国教育制造一条鲇鱼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七位西湖大学倡议人正式向中国国家领导人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


2015年6月,杭州市与“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提出双方将合作筹建一所新型的一流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选址就在?西湖区云栖小镇内。西湖大学将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015年12月1日,西湖大学正式在杭州注册成立。


西湖大学在筹办及发展过程中,开创了民间资本支持的先河。就在西湖大学获得中国国家层面支持后的2015年7月,其筹资主体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正式宣布西湖大学暨西湖高研院创始捐赠人王东辉、王健林、邓锋、葛航、黄昌华、马化腾。此前据其他媒体报道,西湖大学筹资至少数十亿。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和筹备机构。施一公在成立仪式上的致辞中将西湖大学描述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医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他同时也表示:在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科研、执教多年,我们感受到了公立大学的勃勃生机。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各种有益的尝试、一直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教育体制和科研模式。纵观世界近代科教发展史,民办大学由于其灵活多样而展示出巨大的实力。


经过几年的准备和探索,西湖大学的筹划稳步推进。2017年3月,西湖高研院完成第一批博士生的招生工作,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从全国400多位申请人中选拔而出。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西湖大学(筹)。


担任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的施一公在2017(第十届)《浙商》年会?演讲中为这几年西湖大学的筹备工作做出了总结和展望:按照规划,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有目共睹,近年来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进步,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北大、上海交大、清华、浙大等4所大学分别位于第115、118、126和150位。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北大、复旦和上海交大分别位于第25、41、51和70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理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有着不小差距。《光明日报》刊登题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鲶鱼效应”》文章中指出:“中国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个高度竞争的“活跃的思想市场”,但在体制保护下享尽资源优势的北大清华自然不会主动去推动这个市场的产生,市场的产生需要“鲶鱼效应”的刺激。


作为迥异于传统公办高校的西湖大学,希望能在众多一流科学家和学者的带领下,能够打造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鲇鱼”,激活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活力和热情,在世界科研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施一公从清华辞职转而全身投入西湖大学的运作,也希望能够加快西湖大学发展的步伐。


▷部分资料参考自:中国新闻周刊、科学时报


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

投入建设西湖大学工作

你怎么看?

欢迎文底留言

留言获得点赞最高的一位将有书籍赠送哦

(统计截止1月15日)


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查看:《疯了!500个学术视频全部免费》


点击图片查看:《2017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七宗“最”》



学术志

是学术中国、知深的新家

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

学术知识服务不变,欢迎回家!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